来嘉兴、走运河、看古镇

🏷️ 365beat版app ⏱️ 2025-08-26 10:00:46 👨‍🔧 admin 👁️ 6481 ⚡ 180
来嘉兴、走运河、看古镇

大运河从嘉兴城北到王江泾的河段,称之为苏州塘,也称苏嘉运河,全长27公里,其中王江泾段20多公里。王江泾境内的苏州塘都属于大运河申遗河段。

“大运河是王江泾的母亲河,近年来,王江泾立足用好运河资源,做好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,打造了长虹桥、莲泗荡两个运河景区。”漫步长虹公园,陈宏伟说,漫长的运河历史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化,运河沿岸与运河水网也保留了一批运河文化载体,比如长虹桥、一宿庵、倭墩浜、网船会等。

九曲莲泗,缘起运河。要说最具王江泾特色的运河文化载体,当属网船会了。

网船会,起源于元末明初,是苏浙沪一带渔民自发组织的民俗活动,每年清明、中秋、除夕期间,数万人驾船来到王江泾镇民主村莲泗荡,进行祭祀、会亲、娱乐、交易等活动,形成了国内罕见的水上民俗盛会。

数百年来,在江南众多民俗活动中,诞生于王江泾的网船会长盛不衰。2011年,网船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如今已成为王江泾的一道独特人文风景。

1968年出生的张文忠是网船会嘉兴市级非遗传承人、网船会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负责人,也是秀洲区网船会协会会长。2009年开始,网船会更加规范化、更具规模化,其中就蕴藏着张文忠十多年的努力和心血。

说及网船会,张文忠滔滔不绝。“莲泗荡原名连四荡,以陶家荡、文泉荡、庙前荡、桥北荡四个湖荡连在一起而得名。”站在莲泗荡风景区刘王庙前,遥指着湖荡远处,张文忠说,莲泗荡与大运河相通,有东西南北四个出入口,分别通往嘉兴、嘉善、苏州和上海,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,为庙会的举行提供了优越条件。

张文忠是土生土长的王江泾人,虽然从小在运河边长大,但他与网船会的结缘,还得从1997年说起。当年6月,张文忠刚参加工作,成为嘉兴市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员,莲泗荡景区便是由该企业运营。

“那时,每年网船会期间,船只汇集荡面,密密麻麻的,真的太壮观了!”由于工作关系,张文忠对网船会这一运河民俗产生了浓烈兴趣——绵延不断的船只、猎猎作响的船帆、人头攒动的热闹,无不让他热泪盈眶,他也逐渐与网船会的民间社团熟络起来。

“随着经济社会社会发展,各类交通出行工具越来越方便,加上传统渔民已经少之又少,网船会似乎慢慢变成了‘车船会’,网船会的氛围在逐渐淡化。”张文忠说,与此同时,尽管当时网船会每一年都还在自发举办,但网船会有100多个社团,对网船会习俗有了解、感兴趣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了,这不禁让他感到担忧。

从那时起,用好网船会这一运河文化载体,做好运河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,成为张文忠一门心思要做的事情。“我想让这一传统民俗持续发展下去,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运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。”抱着这样的信念,张文忠一直关注并推动着网船会的发展。

2009年起,他开始负责江南网船会的筹备工作。哪怕此前已经过长时间酝酿,前期进行了充分的可行性调研和全面考察,提前一年开始筹备,再加上两三个月的重点攻坚,怎么办好那一届网船会,还是让张文忠等人压力倍增。

“时隔几十年迎来网船会重启,当中涉及的具体流程、仪式讲究、社团组织排序、安保等各种事宜,实在千头万绪。”张文忠坦言,以社团组织为例,100多个社团组织以南六房、北六房为主,南北六房以大运河长虹桥为界,长虹桥以北是北六房,以南是南六房,本地还有以王江泾刘王庙为主的内六房,各个社团组织特色鲜明,分工明确,“大家能够团结在一起,把原汁原味的运河民俗呈现出来,继续保护和传承好运河文化,就是最大的成功。”

从2009年开始,每一年的网船会,张文忠都参与其中。多年来,他在各个社团间走访奔忙,早已对各个社团如数家珍。

如今,江南网船会已成功举办13届,这场属于运河儿女们的水上盛会,仍在见证并讲述着千百年来的运河故事。

流动的大运河,让王江泾的历史韵味更丰富,发展脉搏更强劲。作为运河入浙第一镇,王江泾依托浓郁的水乡特色、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悠久的人文历史,形成了秀美灵动的独特风貌和悠久灿烂的文化遗存。

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,千年芳华静静流淌,持续焕发着勃勃生机……

相关资讯